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艺术 > 民族音乐  > 详细页面

哈密 “青苗”麦西热甫

来源:民族画报 作者:韩连赟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31日 浏览量:

  麦西热甫历史悠久,维吾尔语中有“集会”、“聚会”的含义。11世纪维吾尔学者马合木提·喀什噶里在《突厥语大辞典》中记载:古代突厥人有一种晚会和冬季轮流举办宴会唱歌跳舞的风俗,称 为“索尔丘克”和“苏合迪提”。史学家认为,麦西热甫是由这种古老的风俗演变而来的。麦西热甫是维吾尔族人民集娱乐、品行教育、聚餐为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按旧俗,麦西热甫一般都在农闲时举办,同村或同街的男女老少都可参加。民间乐队在卡龙琴的引奏和大小手鼓的击奏下,奏起悠扬舒缓的乐曲,歌手引吭高歌,在座的人们便纷纷离座,慢旋轻拂跳起舞……麦西热甫因地区不同,举行的内容、形式和规模都有差异。

  哈密青苗麦西热甫在众多形式的麦西热甫当中别具一格。在秋去冬来、初雪降临之际,哈密的维吾尔族人会用葫芦或花瓷碗做容器,养上一盘麦苗,待长好后,邀请邻里把 它装饰成一个大花盘,盘中插上两只鸡和太阳的画片,撒上象征白雪的爆米花,夜幕降临鼓声响起,青苗麦西热甫开始,主人端出青苗,唱起颂歌:初冬我播下了颗颗麦粒,愿大家用甘露把它滋润,我把青苗送给尊贵的客人,这礼物比世界上一切都贵重……

  选定的客人就是下次举办麦西热甫的主家,然后主人邀请大家跳舞,舞蹈间还有对歌、对诗的习俗。挚友畅叙往日友谊,积怨者重归于好,误解者消除误会,歌声笑语,让整个冬季过得暖融融的。就这样轮流举办,一直持续到来年的诺肉孜节春播开始,才以在此期间举办春天麦西热甫为起点,开始新生活。

  鸡舞,是哈密麦西热甫中常见的一种滑稽舞蹈,表演性强,独具特色。万物复苏的春天和绿草茵茵的田间地头, 是这种群众性民俗娱乐活动的特定时空。在新疆各少数民族中,模拟舞蹈流传甚广,如骆驼舞、山羊舞等,并没有专门的科班传艺,却与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世世代代自发地承袭下来。“鸡舞”便是保留至今的一种古老的哈密民间舞蹈。

  鸡舞的主要舞者为一男一女,穿戴着特制的服饰,分别扮做公鸡、母鸡的样子,模仿出啼鸣、煽翅、踢踏、啄食、用翅扑地以及公鸡追逐母鸡、啄母鸡、调情等有趣的动作, 以后发展到三人(一人饰鹰)及多人(饰小鸡)的形式。当老鹰抢食、捉小鸡时,公鸡、母鸡尽力护小鸡的动作表演得逼真、风趣、幽默。舞者身体随脚步动作前俯后仰,并在伴奏中迅速反向转身,舞姿轻松自然,情绪热烈欢快。如今, 各自在乐队的指挥下变换着各种“套数”的鸡舞舞者健在的已经不多,而今的老艺人只能演奏其中的“纳孜空姆”的旋律节奏等鼓点,却也雄浑有力、气势磅薄。

“鸡舞”是模拟“鸡”的一种滑稽舞蹈。先由男士手持用手帕折叠的花邀请女士上场,并相互鞠躬施礼三次

舞蹈中有模拟“公鸡”踩蛋的动作,仿效惟妙惟肖,动作诙谐幽默

  追溯哈密鸡舞的历史渊源,在《宋书·乐至》中就有龟兹(今新疆库车)音乐家白民达所创 “斗鸡子”等乐曲流传的记载,这有可能是哈密鸡舞的原曲。鸡舞体现了哈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丰富 的想象力。在鸡舞中将公鸡、母鸡一起护食、护小鸡,与老鹰作殊死斗争的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象征了哈密劳动人民抗恶护善、团结拼博的精神。因此,公鸡、母鸡的角色往往由技艺高超、威望隆重的人来担任。

  模拟自然界各种生物的活动形态,正是传统民间舞蹈的一大特征。这种对动物动作的模仿正是 远古先民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的理想再现。鸡舞舞者在“纳孜空姆”旋律节奏中跳动,从表演内容到表演形式,都紧紧贴近生活实际,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情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