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红》剧照。 资料图片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与凉山文广传媒集团联合出品的民族歌剧《彝红》,是一部以红军长征途经大凉山,以及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彝海结盟”的真实历史为背景而编创的大型歌剧。两年多来,《彝红》在全国各地巡演几十场,观众近10万人次,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在不断修改完善后,这部民族舞剧即将作为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参演剧目,于2016年8月17日、18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为观众奉上一道精美的民族文化大餐。
浪漫与传奇有机的结合,历史的真实与丰富的想象浑然一体,民族歌剧《彝红》在主创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塑造出一个完整鲜活的彝族历史故事,展现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崇高革命精神。剧中天红、妮扎嫫、拉铁、果基夫人等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大义凛然的英雄壮举,强化了观众对历史的回忆、对现实的珍惜、对未来的展望。彝族同胞的理想追求和他们的聪明智慧,以及彝汉民族团结的情真意切,都有机地融汇在《彝红》中。我认为,这部民族歌剧的创作表演,不仅在戏剧、音乐等艺术的技术层面上积累了丰富经验,而且在艺术发展方向、艺术创造、艺术传播层面上都具有现实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民族歌剧《彝红》编创的故事,是基于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中,刘伯承同志和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彝海结盟”这一史实。当红军从凉山继续北上后,革命的种子就留了下来并生根发芽,但却遭到国民党的摧残,而彝族同胞为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彝红》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展开的。所以,整个故事不陌生、不遥远、不离奇,给观众带来历史的再现感和亲切感。《彝红》中的爱情、亲情、矛盾、斗争,已和整个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与中国革命历史的大方向结合起来。在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剧中人物中,他们的语言、歌声,没有说教和口号,而是那样的自然亲切和入情合理。从这一点来说,在我们创作弘扬“主旋律”的艺术作品时,《彝红》的取材角度、“雕刻”的分寸、艺术表现语言的把握,具有启发意义。
另外,《彝红》还艺术化地演绎了一段民族团结的光辉历史,展现了民族团结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的重要作用。在今天中国追求社会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促进民族团结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次,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了解历史,积累民族文化的底蕴,在创作过程中才有自信和底气。在这一点上,《彝红》的主创团队是做得很到位的。其中,国家一级编剧、《彝红》的编剧兼艺术总监李亭,曾在大凉山从事文艺工作,对彝族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国家一级导演、《彝红》的总导演黄定山,具有丰富的歌剧编导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这次他们怀着对彝族文化的深情厚谊,深入凉山彝族的社会生活,学习彝族的历史文化,并和其他演职员一起,精心打造了这部民族歌剧。
《彝红》中鲜明的人物形象,戏剧性的表演场景与对白,具有凉山彝族民间乐风的唱段,以及交响乐的伴奏烘托,成为这部歌剧最突出的亮点。同时,歌剧安排了一个独特的歌剧主持人——“吟唱者”。他那沧桑的神态和具有民族特色的男高音独唱,串联、展开和转换着剧情。他是大凉山历史的见证人,也是大凉山历史的评阅人。他向我们讲述着彝族同胞那段催人泪下的艰苦岁月,向我们播撒着人间的正气和力量。这一切,都使观众刻骨铭心。
剧中的很多精彩唱段,其素材均来自于凉山彝族的传统民歌。比如,有布拖县著名的布拖高腔,有美姑县的《哭嫁挽留歌》、《叙事歌》、《敬酒歌》等。这些具有千百年历史沉淀的淳朴旋律,被作曲家创造性地运用到特定的人物、场景、情节的唱段中去,表现出大气磅礴的彝族文化精神。在歌剧中,传统彝族民歌的压抑、悲苦的层面被消解了,而代之以优美、抒情、奔腾、激情的音乐审美情愫。这些在不同的角色唱段和交响乐的伴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剧中的合唱、独唱、二重唱、三重唱等多种演唱形式,也更强化了戏剧性的表现。
本歌剧还突破了传统歌剧的框架,将西方的美声唱法、中国的民族唱法和当代的流行歌曲唱法熔于一炉,也将歌、舞、乐的艺术形式融为一体,既突出了原生态文化的质朴,又体现出当代人的审美情结和全球性的艺术视野。《彝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其在艺术上的继承和创新是有很大突破的。正因为这种突破,这部歌剧才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同和钟爱。
第三,在两年的巡演中,有数万名观众观看了《彝红》,这是引领和培养当代歌剧观众取得的辉煌成绩。艺术现象,从来就是一个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互动现象。传播者如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自信心、责任心来影响和打动受传者,那么,传播的反馈就会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彝红》的主创团队正是这样做的。很多人说,今天的年轻人不喜欢歌剧、交响乐。但《彝红》的成功证明,这个说法是片面的。《彝红》主创团队从凉山彝族地区做起,从5年前的第一场“大凉山惠民音乐会”做起,一点一滴积累,以脚踏实地的艺术行为,引导和培养着高素质的观众。
第四,《彝红》向我们的时代、社会和年轻一代传播着艺术正气。这个正气,就是鼓舞人、教育人、引导人的无穷精神力量。一位青年大学生观剧后说:“从来没有这样一汪湖水,珍藏着一个民族永远的荣光;从来没有这样一个民族,以如此独特的方式,与共和国的命运紧紧相连。这样的革命精神不可替代、不可复制、不可遗忘。”另一位大学生说:“它呈现给舞台的是一幅民族的诗与画,一个民族的心与魂,而我们品味的是凉山彝族文化原生态的独特魅力。”
一位当年在大凉山工作过的老干部看完《彝红》后,写下感言:“如果说当年的《奴隶之歌》是凉山歌舞团的第一次辉煌,那么今天的《彝红》就是凉山歌舞团的第二次辉煌。我觉得现在就是要提倡正能量。五音令人耳乱,五色令人目盲。‘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这是习总书记说的,《彝红》的创作演出,正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正是《彝红》在全国各地巡演所要传达的凉山各族人民的价值取向和生命情怀,正是《彝红》在全国巡演中一路走红,处处反响热烈的原因所在。”
无数专家和社会观众看了《彝红》演出后,异口同声地评价:这个剧很“接地气”。什么是“地气”?按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解,地气,就是古人所说的地中之气,是土地山川所赋予的灵气。“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礼记·月令》)《彝红》接的“地气”,就是中华民族精神之“神气”,是中国当代文艺作品所弘扬的“正气”,是民族本土文化资源焕发的“韵气”,更是当代中国观众对优秀文艺作品翘首以待和欢呼雀跃的“人气”。
习近平总书记说:“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民族歌剧《彝红》正是这样践行和弘扬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并努力地和全国各地同行们一起,开拓着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前行的方向。笔者坚信,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文艺工作者们,一定会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讲话的引导下,在将《彝红》打造成当代中国民族歌剧经典的同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文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