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村委会门口新修的广场上,村民们正在欢快地跳着锅庄舞。 丛蓉摄
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省一个海拔3000米的藏族村庄,考察生态移民、民族团结和基层党建工作。那宽敞明亮的藏式客厅里、干净整洁的文化广场上、独具藏式风情的街道上,都曾留下总书记的足迹,都曾回荡着总书记温暖的话语。
这个藏族村庄就是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南郊的移民定居点、生态移民新村——长江源村。
一年以后,记者走进长江源村,感受村民们生活中发生的新变化。
生态搬迁,搬出草原好生态
走进长江源村,新修的村大门充满浓郁的藏族风情,村道两旁文化长廊里“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标语十分醒目,每家村民的围墙上都插着一面五星红旗,迎风家扬。
今年64岁的村党支部副书记更尕南杰是长江源村发展变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在习近平总书记来长江源村视察时,就是由他来介绍情况的。更尕南杰告诉记者,长江源村是长江源区最大的移民安置点,村民们全部是十几年前从唐古拉山镇搬迁过来的。
长江源村原本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被称为“长江源头第一村”。平均海拔4700米,距市区420公里,常年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生态脆弱,生存条件艰苦。2004年11月,世代生活在这里的128户409名藏族牧民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卖掉牲畜搬迁到格尔木,建起了美丽的生态移民新村。经过13年的发展,现在的长江源村已经有247户共572名村民。
村民闹布桑周清晰地记得十几年前家乡的模样:“唐古拉山镇气候恶劣,老百姓的生活很艰难。不少村民的草场已经有了退化的迹象,牧草不够用了,为了养活牛羊,不少村民只得四处买草。”
为了保护长江源头的生态安全,更为了提高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2004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决定,对唐古拉山镇的牧民群众进行生态搬迁。
更尕南杰说,沱沱河草原以前是一片荒漠,现在已经水草丰茂,野生动物遍布。生态移民、退牧还草使草原生态得到大幅改善,草比以前高了,野驴、黄羊等野生动物也多了。
定居生活,为牧民带来便利
“在不少牧民的心目中,草场和牛羊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没有了牛羊和草场,我们不知道往后的日子要怎么过。”闹布桑周说。
感受到牧民们的担忧,政府工作人员走进帐篷挨个儿给搬迁牧民讲政策,有关部门还组织牧民代表到格尔木参观在建的生态移民村。得知每家都有统一规划建设的房屋和两百多平方米的配套院落后,牧民们很高兴。
政府制定的好政策,让不少牧民动了心。
“我们家是第一批搬迁到格尔木的,保护长江源是国家发展大计,我们理应支持。”闹布桑周说。
定居生活给牧民带来的便利,很快就体现在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孩子上学方便了,小学就在家门口,中学就到格尔木市的民族中学。老人就医也很便利,从村口乘车20分钟就能到医院。”闹布桑周说。
接下来的几年里,政府不断改善村民们的住房条件,统一对各家院子的地面进行硬化,在屋顶和墙体加装了保温层,建设了院墙和院门。“现在,我们又投资了400万元,正在将村里的下水管接入城市主管网,为村民们提供更多便利。”唐古拉山镇主管项目的副镇长丹增说。
生态移民政策不仅提高了牧民的生活质量,还解决了牧民群众的后顾之忧。牧民们为了国家生态大计选择离开草场,国家也对他们给予了各种补偿。近年来,这些补助标准大幅度提高,16周岁以下、55周岁以上的人口还享有困难补助。此外,村民还可以担任草场管护员或林业管护员,每月可分别获得1800元、3000元的补助。
60岁的格拉身患残疾,十几年前他住在沱沱河边时,家里连一头牛都没有。那时,除了政府发放的补助,每个月的收入就仅有他在煤矿打零工挣到的300元。
“搬到长江源村后,政府每年都会按规定发放草场补偿费,仅这一笔钱就足够我们一家人的开销了。”格拉说。
移民新村,让牧民融入城市生活
“搬迁牧民仅靠政府补助过日子,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帮助他们掌握就业技能,让村民们尽早融入城市生活,才是工作的重点。”唐古拉山镇党委书记赵守元告诉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源村视察时指出,保护三江源是党中央确定的大政策,生态移民是落实这项政策的重要措施,一定要组织实施好。“我们始终牢记着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把群众的事办好办扎实,让村民搬得出、留得下、能致富。”赵守元说。
长江源村紧靠109国道,交通便利,2008年,格尔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帮助村民考驾照搞运输的惠民政策。如今,长江源村1/3的村民拿到了驾照,吃上了“运输饭”。
44岁的闹布才仁是长江源村第一批拿到驾照的村民,拿到驾照后,他就买了一辆车,为沱沱河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拉货。工作虽然辛苦,收益却大得出乎他的意料。“我两年就收回了自卸车的成本。只要人肯干,就不愁挣不上钱。”闹布才仁说。
移民搬迁给长江源村村民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村民思想意识的改变。
“没搬迁时,外出打工的人很少,大家的经济收入几乎全来自养牛、羊。”村民索南说,“刚搬到格尔木时,我们很多人连汉语都不会说。”
为了帮助村民外出就业,格尔木市委、市政府没少下功夫,找就业项目、开展就业培训……终于,长江源村走出了第一个餐饮服务员、第一个出租车驾驶员、第一个可可西里巡山队员……
在长江源村采访时,记者听说村民拉南才仁在村口开了一家茶馆,便决定去看一看。
这是一家占地四十多平方米的茶馆,几张高背硬皮沙发,将茶馆分割成了若干个空间。没到营业高峰期,店里就已经来了几位客人,仔细一打听,原来他们都是跑运输的司机。
拉南才仁的父亲说:“因为村子紧靠109国道,过往的司机多,我们去年在村口开了这家茶馆,供司机们休息,生意好得不得了。”
这几年,在政府的帮助下,长江源村先后办起了藏毯厂和手工制品加工厂,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2016年,全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9422元。
目前,长江源村生态小镇建设规划已出台,村边的环境整治、小游园建设开始施工。不远的将来,长江源村藏族群众又将拥有一个新身份——生态小镇新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