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工作 > 民族理论  > 详细页面

晁错《守边劝农疏》治边方略拾遗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孙保全 侯红霞 2019年03月26日 阅读量:

  作为汉朝的一代名臣,晁错是新法家的代表。在晁错的政治思想中,关于中原王朝边疆治理的诸多观点可谓特色鲜明、意义深远。其中,他向汉文帝呈交的《守边劝农疏》是中国首篇专门系统论述移民实边和屯垦戍边有据可考的政论文章。

  一、《守边劝农疏》蕴涵的治边观点

  以秦为戒,废除“谪戍”。为实现开疆拓土的抱负,秦朝在边疆的治理上采用了“谪戍”“征调”方法,大规模地征调内地民众、发兵戍边。晁错认识到,大规模地发兵至边疆,不仅给秦朝带来了极其沉重的经济负担,还使得平民或沦为奴隶,或被匈奴劫掠戕害,最终使得戍边之卒“行者深怨,有背叛之心”,进而导致了造成“功未立而天下乱”的混乱局面。针对汉朝延承秦制,在边境地区采用强制“征调戍边”的做法,晁错指出了“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一更,不知胡人之能”与造成“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的弊端,并主张废除“谪戍”,以避免戍卒过多损失,危及中原王朝统治。

  经济动员,移民实边。在继承和发展前朝移民思想的基础上,晁错进一步提出了“移民实边”的治边理念。不同于秦朝以苛政强制移民的政治手段,晁错提倡采用经济手段鼓励民众迁往西北边境,并在移民的选择和生产生活上提出了较为详尽的规划:一方面,挑选熟悉边疆地理环境和敌我形势的“常居者”;另一方面,分“罪人及免徒”“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以及内地平民三个层次的居民迁徙边陲,并“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总的来看,晁错的移民策略带有招募性质,通过优惠的经济措施和免罪手段,来吸引大量罪徒、奴隶和平民自愿应募,从而扩充西汉时期西北边境地区的人口规模。

  劝农立本,寓兵于农。秦汉以来,法家代表人物都十分重视奖励耕战,从而巩固和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受申商刑名思想影响以及吸收秦王朝戍边失败经验,晁错结合当时西北边境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在边疆发展农业、寓兵于农的屯垦戍边政策。一是要根据边疆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的特点来精选移民点和耕作区,为移民置备房产和耕田器具,鼓励移民开垦荒地、发展生产以解决移民和戍边军队的粮食补给问题;二是应在交通要塞设立城邑“为中周虎落”,把边疆的民众训练成有作战能力的虎狼之师;三是加强城邑之间的沟通,使边疆百姓能像父子一样守望相助、并肩作战,以有效抵御匈奴侵扰和维护疆域安全。

  予民以利,安抚边民。晁错也注重儒学中“仁爱”观和“民利”观在边疆治理理论和实践上的运用,重视利益对于凝聚民力的重要性,并围绕巩固中央政权这一核心,将边疆治理资源进行合理的、有层次的安排。对此,他提出“人情非有匹敌,不能久安其处。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这是对孔子“因民之利而利之”的继承和发展。

  二、《守边劝农疏》在晁错边政思想中的地位

  延承和发展了既有的治边理念。在上呈《守边劝农疏》之前,晁错曾在《言兵事疏》等奏折中提出过边境用兵、守边备塞的建议。而《守边劝农疏》一文则在以往观点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指出了汉王朝国弱民贫、匈奴猖獗的现状,分析了匈奴军队的长处,强调了盲目征调兵力的危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要塞之地建立高城深堑与训练百姓以加强防御的战术。更为重要的是,文本中改汉初“谪戍”为“移民实边、寓兵于农”的措施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吸取秦王朝戍边失败经验,深入剖析敌我双方力量消长形势之后做出的应对之策。《守边劝农疏》是对抗击匈奴的更深层次的讨论,也是继《言兵事疏》被否决之后,为宣传其守边备战思想的另一层面的委婉传达。

  开启了移民实边观的进一步发展。《守边劝农疏》中的相关建议被采纳后,为使募民实边方略更好地落实,晁错又上疏《募民徙塞下》,进一步指出移民实边不仅可以“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还可使移民“安乐而不思故乡”。为实现这个目的,晁错还拟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设置郡县、挑选良臣治边,采用经济手段鼓励民众长居并对移民生产生活提出具体的安排和设想,在边民中形成军队编制,肯定汉文帝“绝匈奴不与和亲”的正确性,并倡导及早准备、积极备战,争取大败匈奴以挫其锐气等等。这一系列措施的提出,既使“移民实边”思想更加合理周密,同时也进一步阐明了晁错在边疆治理中注重“民利”的新儒家思想。

  支撑了边塞屯田思想的系统论述。《守边劝农疏》中的“拜爵”“除罪”观点,为后来在边疆地区实现农业生产运作体系转移的设想和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基于民众迁移边疆的生活需要,晁错提出在边塞实行屯田政策,扩大屯垦规模。为了缓解短期内粮食不足的问题,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提出“以农为本”“以粟拜爵”“入塞拜爵”的措施,鼓励内地民众输送粮食到边疆以换取相应爵位。从实际效果来看,以先进生产工具的传入和增加粮食的供给,促使边疆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西汉王朝的农业生产运作体系由内地到边疆的转移,同时打击了当时以商侵农的现象,对推动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守边劝农疏》的评价及启示

  《守边劝农疏》及其后续文献所体现的治边方略和治边举措,是在王朝国家这样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契合于中原王朝的国家形态和治国逻辑,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纵观数千年的王朝治边历史,始终遵循以核心区利益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其边疆治理渗透着“成本-收益”的功利主义逻辑,汉王朝的统治者与晁错本人也不例外。为了节省边疆治理成本,提高治边效益,晁错提出在对边疆风土民情、敌我形势、地理环境进行周密的考量后,再对边疆的防御格局、民众的生命安全和生产生活进行周密安排。这种方法表面上耗时耗力,但从长远利益来看,既解决了边疆之患,又节约了戍边资源,最终在边疆治理中达成了“利称后世,名称圣明”的大功。从历史事实来看,汉代乃至后世诸朝实行的移民实边、军屯政策、屯田政策,都受到了晁错屯垦戍边思想的深刻影响。

  而同样囿于国家形态和国家能力的制约,《守边劝农疏》所蕴含的治边思想也必不可免地体现出时代的局限性。受文化中心主义下“华夷之辨”观念,以及王朝统治取向下视边疆为“无用之地”认识的影响,晁错的文本中充满了对边疆地区的偏见。与此同时,纵观《守边劝农疏》一文内容,以中原核心区利益为内核的治边思想贯穿始终。在这种基本的价值导向下,边疆只是相对于核心区的附属性存在,边疆治理方略和实践始终是为核心区的稳定繁荣服务的。所谓移民实边、屯垦戍边都是围绕王朝统治与核心区利益来展开,而边疆本身的安全、稳定和发展并不具有目的性价值。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具体到《守边劝农疏》这篇文献,对于今天最大的启示是其中蕴含的边民固边思想。纵览当代中国的边疆治理,移民实边、屯垦戍边、边境扶贫等政策,都体现出了对于边民在边境治理中作用的强调和运用。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隆子县玉麦乡守边牧民的回信,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大边民支持力度促进守边固边的指导意见》,以及《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对护边员、边境联防队员等边境群防组织建设予以倾斜”等,更是将边民守边、固边功能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扶持边民发展,提高边民补助待遇,确保边民“居边脱贫”,进而发挥边民在抵边居住中的守边、固边功能,这就同晁错边政思想中的“民利”观形成了跨时空的对话,并将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附】晁错简介: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

  晁错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主张纳粟受爵,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在抵御匈奴侵边问题上,提出"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建议募民充实边塞,积极备御匈奴攻掠;政治上,进言削藩,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损害了诸侯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

  晁错的政论文"疏直激切,尽所欲言",鲁迅称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代表作有《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贤良对策》等。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