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文博 > 专题展览  > 详细页面

不灭的火塘薪火相传——兰坪县普米族文化传习展示馆印象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马文静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08日 浏览量:

作者(左)与展示馆主人和九贵合影。 马文静供图

普米族的口弦琴表演。 马文静摄

  在高黎贡山下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有一座令人神往的普米族文化传习展示馆。

  当我们到达展示馆时,一位穿戴普米族服饰的青年早已在门口等候。他头戴一顶插着野鸡翎的普米族毡帽,黝黑的脸庞透出彪悍、质朴的阳刚之气,犹如西部牛仔。

  走进展示馆一楼大厅,我们一下子被两位身着普米族盛装的男女青年手里的羊头四弦琴吸引,于是好奇而又充满敬意地询问起来。姑娘耐心而细致地向我们介绍起了四弦琴的持法和弹拨指法,还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四弦琴的历史文化。

  展示馆主人热情地请我们上楼,迎门设置的火塘揭示出普米族人家的传统习俗,可以看出长辈在家中的核心地位。

  小舞台上,两男四女身着民族盛装,手持四弦琴,开始了歌舞表演。随着他们身体的律动,悠悠的琴声仿佛把大家带到普米族村寨之中。虽然听不懂歌词,但从琴声和律动中能感觉到,这是普米族先民们传承下来的古老歌舞形式,反映了普米族人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接着,一对白族姐妹身着白族服装唱起了白族民歌。她们的歌声婉转悠扬,犹如天籁之音。随后,有人又为大家表演了口弦琴。小小的口弦在他们口中发出9个声部的和谐乐音。悠扬的旋律中牛羊的叫声、鸟叫和蛙鸣,似乎在讲述着普米族人千百年来迁徙、繁衍、劳作、生息的生命之歌。

  我们与演出者交流得知,展示馆的主人和九贵是一位1983年出生的州级普米族非遗搓蹉(“搓磋”为普米语,“搓”意为“舞”,“蹉”意为“跳”,即跳舞之意。舞时,领舞者按一定节奏击打羊皮鼓,因而也叫“羊皮舞”)传承人。

  原来,和九贵从6岁起向父辈学习普米族舞蹈、古歌、礼仪和民俗。1993年,他就被认定为县级传承人;2010年,他加入普米族传统文化传习小组,全身心地投入到普米族礼仪民俗及四弦琴、口弦琴和歌乐舞的学习与传承中。为了学习和继承民族文化技艺,多年来,他走遍了普米族人聚居的云南、四川等地的村寨山乡,记录和整理普米族祭祀、古歌、传统习俗和民歌,录制音频总计5000余条,拍摄视频千余段,保存图片2万余张。他学会了口弦琴制作技艺,并开始培训学员。如今,他已先后培训了300余名学员。自2015年以来,他还培养了5位传承人。

  近年来,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和九贵等人四处演出,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并多次登上央视及各省区电视台,多次受邀到全国及世界各地演出。精彩的文化演出活动,引起了相关领导和专家的关注。

  兰坪县普米族协会会长和勇告诉我们,这座展示馆是和九贵带领普米族的农民兄弟姐妹们主要靠自己的能力筹建的,虽然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补贴,但由于大量资金用于采风、制作、培养人才等,还面临大量的资金困难。尽管如此,他们依然以普米人的执着坚守阵地,使普米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就像那个不灭的火塘,永远发出暖暖的光亮……

  

来源:中国民族报

  

上一篇:
下一篇: